营销策划方案:“奋斗式焦虑”正在消耗和营销着我们
社交媒体像潮汐一样,其中记录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。每一个人都裹挟在其中,很容易就被激发出一种集体情绪。
十一期间,朋友圈摄影已不再新鲜,教摄影的文章也再也无法抓住我们的眼球,而一篇《你怎么总是忍不住发朋友圈》从4天前火到了今天,荣登10万+的宝座。
《你怎么总是忍不住发朋友圈》里强调,因为怕被认为是LOW逼或行为幼稚而不敢随意发朋友圈。为“让我们愉快的发朋友圈吧!”文章找了很多不错的理由。
但从我自己的体会来看,在几千人的朋友圈里,每天随机看过去,很少有人因为刻意掩饰而不发朋友圈。
人们很难控制给自己“贴标签”、“找归属”、“爱分享”的行为。如今,让我们对朋友圈如此纠结的,其实更多在于我们为朋友圈浪费的时间。
我认为伏笔埋在下半年频繁出现的“关闭朋友圈”运动。在营销圈子里,我看到老金、平凡信仰等自媒体人选择短期关闭朋友圈;在刷朋友圈的时候,会经常出现“不好意思,我要离开朋友圈一阵”的通知。
“忍不住发朋友圈”也许并非相对于“不好意思发”,而是控制不住刷朋友圈。想看别人的动态,想了解更多的信息,想收获点赞和评论,得到认同的满足。
我们称其为合理利用“碎片时间”,然而却面临着整块时间被无情打碎的现实。我们越来越无法容忍自己破碎的时间,因为这与我们“奋斗”的口号和状态不符。
我们应该全情投入工作,应该all in 才对。这种“朋友圈心理障碍”,源起“奋斗式焦虑”。
什么是“奋斗式焦虑”?就是明明基于“奋斗”,却在折磨内心的那些忧虑。
关于“奋斗”,大致可以提炼出这么几个关键词:
①学习②成长③创造④成就⑤收益
基于这些关键词,我们的“奋斗式焦虑”来自:
①培训课②各种社群圈子③创业④精英式培养⑤购房
这里面的每个词都在迅速膨胀,并不断割裂和瓦解我们的时间。
①培训课
从2015年起,培训分享肆意生长,各种在线培训平台层出不穷。从2016年起,从周一到周五多少个平台在同一时间安排课程,导致用户只能根据平台权威性和需求大小选择一堂课;互动热度从2015年几十人互动到十几个、几个人互动(300人以上群)。
时段拥挤不堪,这么多培训导致需要的时间投入越来越大。
②各种社群圈子
群越来越多,各种名头的群、兴趣群、工作群多如牛毛。而且,很多人还要自建社群,去体验和尝试“玩转社群经济”。
“中高质量的群”在不断增多,刺激互动的话题越来越多;而想得到社群的一线感知,更需要投身互动和维护当中。
再加上近期时兴的“饭局”、“私董会”等活动,增加了社群体验没错,但时间也在不断流失。
③创业
投融资、孵化、互联网趋势、产品、商业模式、经营管理、市场营销、招聘……没有一个不重要,没有一个不消耗关注度和时间。
④精英式培养
所有我们为了工作和事业选择的付费内容、课程和平台等等。对这一部分,一丝不敢懈怠,就算现在用不到,但改变改变格局,总归是对自己和未来有益。
⑤购房
时不时跳出来摧毁我们奋斗信心的那些新闻和价格。
所有的这一切瓜分着时间、挑战着信念。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,明明塞满了,却总是认为自己可能做的还不够,于是又给自己加压。
如果有目标、有选择、学会拒绝,也许奋斗本身不会滋生出太多的“焦虑”。而这个时代的我们,在激烈的竞争和快速更替的信息洪流中,并未首先学会这些,紧张又慌张。
基于“奋斗式焦虑”的现状,现在正催生出一种“营销”。这种“营销”非常简便,只要让人觉得焦虑和对自己不满,就可以让其愿意为自己打上“奋斗标签”、自主传播和参与。
比如“得到”app:“无法像一个精英那样思考”、“需要拥有精英一样的格局”,更或者是没办法允许自己“落在时代信息之后”,催促用户付费。
知识电商的付费推动力,也许不见得是我们了解和衡量了知识的力量,而是不能不拥有,因为实在焦虑。
还有一些培训课程,也在轻而易举的获取我们的关注。比如:
《2016年只剩下100天,这10节课你必须听》
《2016年已经有1万人通过这堂课改变了自己,有你吗》
另外,还有公众账号时不时出现的,关于无用的社交、创业的那些苦逼故事,再难也要保持奋斗初心,等等诸如此类内容的点击和传播。
紧张的,正是对方要出售的。围绕“奋斗式焦虑”的营销越多,越容易让人迷惘和失去方向:在真正看到内容之前,焦虑是不会放过这种精心设置的标题和噱头的,我们很难做出筛选,有时更失去了判断力。
潮汐式的迷惘、怀疑,营销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“焦虑”,最终的办法是:
逃离布满这些内容的朋友圈,选择某几个渠道获取信息,或者根据需求进行搜索,避免自己轻易受到信息摆布。
为2016年剩下的3个月,尝试做一次奋斗的“断舍离”。